「产业转移」政府引导产业转移的三种模式探索-尊龙凯时最新
导读: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全球市场萎缩,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为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内部的产业转移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及加入wto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要素成本上升,支撑前一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甚至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出转移趋势。
一般认为,现阶段的产业转移具有从中国到东南亚国家和从国内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向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将冲击国内部分低成本依赖性强的传统制造业,降低我国对部分产业链的可控能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内循环成为经济发展格局主体,为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产业链空心化的风险,我国内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凸显。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政府引导产业转移的三个模式探索:
01 产业转移模式的早期探索——广东省“双转移”战略
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广东省经济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
但是,广东的经济发展也面临几个突出问题:一、制造业以中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对外依存度高,竞争能力弱;二、企业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协调;三、珠三角地区土地和资源逐渐短缺,人口负担加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经过不断解放思想、讨论调研,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战略,加强产业转移规划引导,开展省级产业转移园认定,并为产业转移园提供优惠保障和配套。截至2017年2月,广东省共建成83个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转移集聚区域,成为承接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的载体。
2019年4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提升土地利用质量效益的若干意见》,继续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
1)“双转移”战略产业园案例: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广州市和清远市合作共建,由广州市主导。
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开发区派出管理团队主导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采用“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模式运行,清远市委、市政府授权园区管委会享有省辖市一级审批权66项,并刻有20枚“3号公章”,建立一级财政,设立独立财政金库。
园区围绕建设“全省产业示范园”总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为了清远”的服务理念,现已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办事不出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位于清城区石角镇南部,距白云机场仅35公里,距广州市城区直线距离60公里,周边覆盖有107国道、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广清城际列车等主要交通枢纽;园区内有肇花、佛清从两条高速贯穿通过,5公里范围内规划3000吨级码头一个,可直达港澳。
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面向总部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方向。
目前已引进现代智能家居、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精细化工)、高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美妆等行业,已有欧派家居、金发科技、立邦涂料、富强汽配、恒帅微电机、吉荣特种空调、美宝医药、庆达总部等多个知名品牌企业入驻。
02 产业转移模式的升级版本——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在新时期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于2011年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设立。
2018年12月,根据《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 1”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由广东省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定发展实体经济,以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为招商优先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建设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深汕海洋智慧港、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
其中,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纳入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之列,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
小镇已引进显控、华睿丰盛、科卫、三宝、天鹰智能、控汇智能、普盛旺、合发、云鼠、远荣、金旺达等十余家实体企业,锐博特创新基地等平台项目,储备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航联创、赛迪研究院等20多家优质企业。
2020年截止,全区已累计供地产业项目96个,其中已投产30个,动工建设34个,开展前期工作32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28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千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飞地”,从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到合作建设一座城市,经历几番机制调整,广东省不断探索更为长效、可持续的管理体制。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不改变行政区划范围的前提下,实质上扩大了深圳的城市空间,拓展了特大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示范效应显著,全国多个地区展开“特别合作区”模式合作,相继出现“广清特别合作区”、“宁淮特别合作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特别合作区”等概念。
其中,宁淮特别合作区在深汕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制度创新的路径。运行机制方面,宁淮特别合作区采取“管委会 平台开发公司”模式运作,成立宁淮特别合作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江北新区、盱眙县按照7:3比例投入启动资金作为资本金;管理模式方面,该特别合作区由江北新区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事务,盱眙县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
03 产业转移模式的另一个版本——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
山海协作工程最初在2001年浙江省扶贫暨欠发达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是浙江省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该省以浙西南山区和舟山海岛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浙江省在2018年提出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在2020年启动实施“山海协作八大行动计划”。
在山海协作工程中,浙江省重点谋划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协作平台。
2012年开始,浙江省在衢州、丽水启动建设首批9个省级山海协作,由发达地区出资不少于1亿元,在结对县(市、区)设立产业园,双方互派干部,共同管理,合作开发产业园。
进一步地,浙江省委、省政府鼓励26个加快发展县在结对市、县建立人才、科技和产业孵化“飞地”,同时对建设成效明显的“飞地”园区予以用地政策支持。
山海协作工程通过共建,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先发地区与加快发展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既有利于先发地区“腾笼换鸟”、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又有利于加快发展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产业“飞地”园区为区域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空间,更为山海协作开创了新模式。
1)“山海协作”产业园案例:江山—柯桥山海协作产业园
衢州市江山市与绍兴市柯桥区在2013年启动合作共建江山—柯桥山海协作产业园。产业园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的江山市域中部,总规划面积达9.8平方公里。
在园区建设方面,江山市与柯桥区两地秉承“共建共管共招共享”理念,实行干部互派、项目共招、资金同引。园区形成了以木门家居、高端装备、健康生活、消防应急为主的产业体系。先后引进欧派、大唐、娃哈哈、大北农等大型企业项目在园区落地。2020年,产业园培育企业科润智控、天际公司进入ipo辅导期,园区内9家公司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实现上规升级,木门产业链成功入选省级产业链“链长制”试点示范。
自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以来,江山与柯桥两地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活动,在平台开发建设、产业梯度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园建设得到省有关部门肯定,截至2020年度,江山—柯桥山海协作产业园连续五年获得省级工业类产业园绩效评价一等奖,累计获得省级奖励及专项补助资金1.5亿元。
【关于中工招商网】
【福利免费领】
上一篇:已是最新的了!